科學中藥
科學中藥為「中藥濃縮製劑」的別名,更有人簡化為科中,又稱為中成藥或濃縮免煎中藥粉,在中國稱為提取顆粒。科學中藥主要是利用現代製造方法,經水煎煮抽提、濃縮後再以一定比例的處方藥材生藥粉末、乳糖、結晶性纖維、羧甲基纖維素及澱粉...等為賦形劑,生產出散、細粒、錠、片、膠囊等多種不同使用方式的中藥產品,有別於中藥傳統煎劑或純生藥研粉製成之膏、丸、丹、散。 一般提及的是濃縮細粒劑的科學中藥,在台灣也是中醫師常開處方的形式;另外,科學中藥劑型上還有錠劑、散劑、丸劑、液劑...等。
歷史
歷史上,日本人長倉音藏首先發明科學中藥製劑方式。在1950年代,許鴻源當時任職於台灣省衛生試驗所,有機會到日本參觀長倉藥廠,親見日本人用大鍋煎煮藥材再濃縮、混合藥粉、包裝出售,不須如一般中藥飲片需煎煮即可馬上服用,這種濃縮中藥的流程技術,令許鴻源大開眼界,便把此觀念帶回台灣。 許鴻源在衛生試驗所任職時,因職務的關係而了解到很多西藥會產生副作用,使得他逐漸地轉向生藥材領域發展,他運用了長倉藥廠的濃縮技術,在順天堂自行生產濃縮中藥,隨後陸續有勝昌、莊松榮...等廠商也投入這個產業,正式開啟了台灣中藥濃縮製劑的紀元。
製程
大概上的製程包括了:
藥材揀選與購入。
藥材洗淨。
藥材炮製或切片
鍋爐煎煮、濃縮。
浸膏賦型——分為單純真空乾燥,或是額外添加賦型劑的不同製程。
裝罐或其他包裝。
優點
濃縮製劑,理論上可以服用少量即達藥效;但實際因為健保給付過低,造成其中部份製藥廠為了求生存,而以次充好。
由藥廠高溫煎煮再予以賦型,經過確切的洗淨、高溫殺菌等程序。
安全性較為可信,因為藥廠比較會慎選藥材,重金屬及農藥污染的情況較輕微。
僅需開水沖服,使用方便。
免除現代人忙碌生活中煎煮藥材較不方便的困擾。
保存與攜帶方便。
其中,最大的優點是:相較於傳統的水煎藥而言,更是避免了不慎食入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的機會;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中藥才在藥房或診所多半都得不到妥善的保存,溫度與溼度皆曝露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,藥材多半也沒有經過標準的檢驗程序。

Share Post

Our Latest Posts


